首页 资讯 正文

黄陂迎来华师新校区,为何是“三赢”?

体育正文 2 0

黄陂迎来华师新校区,为何是“三赢”?

黄陂迎来华师新校区,为何是“三赢”?

一项科技成果从高校研发到(dào)企业落地,有多远?

最常见(chángjiàn)的答案是“一公里”。

因为校企间供需的不协调,这“一公里”曾经很长(hěnzhǎng)。但在武汉市黄陂区(huángpíqū)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探索中,这“一公里”又不断在缩短。

5月29日,武汉市(wǔhànshì)黄陂区(huángpíqū)2025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——“武创荟”黄陂区电子信息(diànzixìnxī)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活动(华中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场)在攀升科技园成功举行。

活动(huódòng)的一切都指向了产教融合

武汉市(wǔhànshì)科技创新局、黄陂区政府、高校(gāoxiào)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及投融资机构的众多代表参与。

活动主旨更是明确提出:通过促进高校与地方、企业的(de)深度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(zhuǎnhuà),共同(gòngtóng)推动黄陂区乃至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
现场,黄陂区(huángpíqū)人民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(gòngjiàn)的“鸿星未来技术研究院”项目签约。

这一项目聚焦的(de)仍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(jìshùnántí),以期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。

当高校与地方、企业形成深度合作,一场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(yītǐhuà)的探索实践,也(yě)在黄陂区拉开帷幕。

【1】把学校建(jiàn)在产业上

2024年10月28日,一则消息在教育界(jiàoyùjiè)和黄陂区引发(yǐnfā)热烈讨论: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项目正式签约落户。

黄陂,作为武汉市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新城区,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,县域(xiànyù)经济规模(guīmó)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。

至今,黄陂已经拥有七张全国(quánguó)“百强名片”

全国(quánguó)百强(bǎiqiáng)区(qū)、全国工业百强区、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、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、全国创新百强区、全国产业名区百强、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。

▼ 黄陂(huángpí)“母亲河”滠水河

然而,高等教育资源却没有实现与区内经济实力的匹配。高校建设,也成为黄陂(huángpí)长期的发力点(fālìdiǎn)。

华中师范大学(huázhōngshīfàndàxué)盘龙城校区的落户改变了这一局面。

九派新闻获悉,这一校区还将为黄陂带来(dàilái)从小学到初中的(de)“华师系”教育资源,助推区内教育质量整体提升。

一所好的大学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地标和(hé)名片,也是创新的动源。

建设中(zhōng)的华师新校区,已经率先为黄陂送来两份礼物:

2月23日,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攀升科技(kējì)联合创建的鸿星未来技术(jìshù)实验室在华中师范大学揭牌。

此次,黄陂区又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鸿星(hóngxīng)未来技术研究院。

位于黄陂区(huángpíqū)的武汉攀升(pānshēng)鼎承科技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(以下简称“攀升科技”)是全球定制计算机领域领跑企业,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,湖北PC产业的龙头企业。

其(qí)CEO兼CTO沈国良介绍,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的主体是华师,侧重于星闪(xīngshǎn)技术研发,而鸿星未来技术研究院是黄陂区(huángpíqū)与华师大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,主体法人机构在黄陂,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。

▼ 攀升科技生产线。图(tú)/黄陂融媒

“华师大的到来,一定程度上赋能了黄陂区(huángpíqū)的经济发展。”沈国良(shěnguóliáng)说,华中师大新校区的落地对于黄陂区人才素质的提升,尤其是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很大(hěndà)的促进作用。

华中师范(shīfàn)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本威称,盘龙城校区推进以新师范、新交叉、新工科、大健康(jiànkāng)、国际化和职普融通为主体的(de)6大建设任务,将侧重应用学科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。

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(jǐnmìjiéhé),也与黄陂的发展需求深度交融

而黄陂盘龙城(pánlóngchéng)地处临空经济示范区,在先进(xiānjìn)制造业、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,“区域和学校产业匹配度很高,我们想以培养人才作为(zuòwéi)核心。”他说。

沈国良还透露,华中师范大学跟攀升未来合作重点是在(zài)教育(jiàoyù)体系(tǐxì),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攀升的硬件制造能力,一起合作去做教育类的AIPC体系。

“让一台(yītái)电脑里装上多个学科的电子特级教师,让它服务于(yú)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(jiàoyù),辅助教师备课,这是我们未来很重要的一件事。”他说。

【2】从“端”到(dào)“端”

但对高校而言,一项(yīxiàng)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(zǒuxiàngshìchǎng),还需要面对很多道关卡。

张本(zhāngběn)威告诉九派新闻,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(de)痛点之一,是高校的考核体系与企业的市场化目标差异。

张本威介绍,高校(gāoxiào)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以授课与发表学术论文为主。

这就给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带来影响(yǐngxiǎng):

其一,高校科研团队本身(běnshēn)没有将研发成果市场化的(de)需求;二来,高校内的科研也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节。

针对(zhēnduì)前者,华中师范大学已经采取行动。

张本威(wēi)介绍,2024年,华中师范大学提出,单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(shōuyì)超过1000万元的,研发团队可以保留(bǎoliú)90%及以上收益。即便是不超过千万的项目,团队也可保留至少七成收益。

“团队成员(chéngyuán)的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,这(zhè)就起到了激励作用。”张本威说。

▼ 华中师范大学(huázhōngshīfàndàxué)桂子山校区南门。图/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会

此外(cǐwài),华中师范大学也在尝试,当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达到一定额度(édù),可以换算相应的论文指标,让科技成果转化助益教师职称评比。

这样一来,高校科研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(de)积极性就得到了激发。

不过,新的问题也很快出现(chūxiàn)——

如何保证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接轨?又如何解决产品市场化前的(de)风险投资(fēngxiǎntóuzī)?

此时(cǐshí),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在华中师范大学揭牌的(de)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,就像(xiàng)一个创新联合体,一端连着高校实验室,一端连着企业的市场部,打通了(le)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沈国良告诉九派(jiǔpài)新闻,攀升科技作为企业端,可以收集到企业最前沿、最需要(xūyào)的课题。

“企业负责提出课题,华中师范大学则负责组织团队(tuánduì)攻克课题。”

沈国良介绍,攀升(pānshēng)科技在研发中遇到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交给鸿星(hóngxīng)未来技术实验室去做研发攻关,研发成果落地后交给鸿星未来技术研究院实现成果转化,成果再回到(huídào)攀升落地做产业化。

一个由高校、地方、企业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(lùjìng)由此形成闭环。

通过这样一个“闭环”,华中师范大学(huázhōngshīfàndàxué)与攀升科技实现了“深度捆绑”,也(yě)串联起黄陂的科技、教育、人才三大要素。

去年,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(kējìréncái)一体化(yītǐhuà)发展(fāzhǎn)的意见》,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出台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”发展路线图。

而在武汉,黄陂(huángpí)又较先开启探索。

华中师范大学盘龙城校区项目完成签约,无疑夯实(hāngshí)了黄陂的(de)教育基础。

但新校区需要建设周期。华中师范大学官网(guānwǎng)透露,盘龙城新校区计划(jìhuà)在2027年建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。

不过(bùguò),黄陂与华中师范大学的科技合作已经先行。

今年以来,鸿星未来技术实验室、鸿星未来技术研究院陆续落地,连接起(qǐ)了科技创新的两大主体:企业(qǐyè)与高校。

当这人才密度最大的两大主体实现高效的创新合作(hézuò),也将带来更(gèng)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华中师范大学与攀升科技(kējì)之间便是如此。

沈国良(shěnguóliáng)告诉九派新闻,攀升科技会不定时(dìngshí)组织工程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听课、交流,华中师范大学每年也有多位研究生在攀升科技实习,了解企业前沿(qiányán)的需求。

张本威表示,从(cóng)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而言,搭建跟企业合作的桥梁(qiáoliáng),可以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意识。

如此,高校培养的人才(réncái)才能更好地走出高校。

“(高校和企业)有了互动和交流,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够做(zuò)得更好。”张本(zhāngběn)威说。

文/九派(jiǔpài)新闻记者陈冬艳 王晶

黄陂迎来华师新校区,为何是“三赢”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